齐次变换#
齐次变换(Homogeneous Transformation)是一个4×4的方阵(记为 \( {}^A T_B \)),其核心作用是:用一个矩阵同时包含“坐标系{B}相对于{A}的姿态(旋转)”和“原点位置(平移)”,将直角坐标下的非齐次复合变换(旋转+平移)转化为齐次坐标下的单一矩阵乘法。
1 齐次变换矩阵的结构#
齐次变换矩阵 \( {}^A T_B \) 的标准形式为:
\( {}^A T_B = \begin{bmatrix} {}^A R_B & {}^A \mathbf{p}_{B_o} \\ \mathbf{0}^\top & 1 \end{bmatrix} \)
各部分含义如下:
**左上角3×3子矩阵 **\( {}^A R_B \):旋转矩阵,描述{B}相对于{A}的姿态(与前文旋转坐标变换的旋转矩阵完全一致);
**右上角3×1子矩阵 **\( {}^A \mathbf{p}_{B_o} \):位置向量,描述{B}的原点相对于{A}原点的位置(与前文平移坐标变换的位置向量完全一致);
**左下角1×3子矩阵 **\( \mathbf{0}^\top \):全零行向量 \( [0,0,0] \),是齐次维度的“结构占位符”;
**右下角元素 **\( 1 \):齐次维度的“比例系数固定项”,确保齐次坐标转换为直角坐标时比例正确。
2 齐次变换的核心功能:坐标转换#
对于空间任一点 \( p \),若其在{B}中的齐次坐标为 \( {}^B \widetilde{\mathbf{p}} = [x_B, y_B, z_B, 1]^\top \)(\( w=1 \) 是点的标准齐次形式),则其在{A}中的齐次坐标 \( {}^A \widetilde{\mathbf{p}} \) 可通过齐次变换矩阵直接计算:
\( {}^A \widetilde{\mathbf{p}} = {}^A T_B \cdot {}^B \widetilde{\mathbf{p}} \)
展开计算后可验证其与直角坐标复合变换的等价性:
去掉第4行的“1”,即可还原直角坐标的复合变换公式:
\( {}^A \mathbf{p} = {}^A R_B \cdot {}^B \mathbf{p} + {}^A \mathbf{p}_{B_o} \)
这说明齐次变换与直角坐标的复合变换完全等价,只是形式更统一,便于级联运算(如机器人运动学中的链式变换)。
3 齐次变换的“线性性”辨析#
3.1 齐次变换在4D齐次空间中是线性算子#
齐次变换的数学表达为:对任意4维齐次向量 \( \widetilde{\boldsymbol{\alpha}} \)(无论是点还是方向),变换后的齐次向量为:
\( \widetilde{\boldsymbol{\alpha}}' = {}^A T_B \cdot \widetilde{\boldsymbol{\alpha}} \)
由于矩阵乘法天然满足:
可加性:\( T(\widetilde{\boldsymbol{u}} + \widetilde{\boldsymbol{v}}) = T\widetilde{\boldsymbol{u}} + T\widetilde{\boldsymbol{v}} \)
齐次性:\( T(k\widetilde{\boldsymbol{u}}) = k \cdot T\widetilde{\boldsymbol{u}} \)
因此,在4维向量空间中,齐次变换矩阵是一个线性算子。
3.2 但在3D几何空间中,点的变换是仿射的,不是线性的#
关键区别在于对象类型:
对象类型 |
齐次坐标形式 |
几何意义 |
变换性质 |
|---|---|---|---|
点(Point) |
\( [x, y, z, 1]^\top \) |
空间中的位置 |
仿射变换:\( \mathbf{p}' = {}^A R_B \cdot \mathbf{p} + {}^A \mathbf{p}_{B_o} \) |
方向/向量(Vector) |
\( [x, y, z, 0]^\top \) |
方向或位移 |
线性变换:\( \mathbf{v}' = {}^A R_B \cdot \mathbf{v} \) |
在仿射空间中,点 + 点 没有定义。只有:
点 + 向量 = 点
向量 + 向量 = 向量
点 − 点 = 向量
详见附录4.2。
因此,不能将两个点的齐次坐标直接相加来验证“线性性”,因为这种加法在几何上无意义。
3.3 为什么直角坐标的旋转+平移是非线性的?#
在3D直角坐标中,平移操作为 \( \boldsymbol{\mathbf{p}}' = \boldsymbol{\mathbf{p}} + \boldsymbol{\mathbf{c}} \)(\( \boldsymbol{\mathbf{c}} \) 为平移向量)。
它不满足线性变换的基本条件:
\( T(\boldsymbol{\mathbf{u}} + \boldsymbol{\mathbf{v}}) = \boldsymbol{\mathbf{u}} + \boldsymbol{\mathbf{v}} + \boldsymbol{\mathbf{c}} \neq (\boldsymbol{\mathbf{u}} + \boldsymbol{\mathbf{c}}) + (\boldsymbol{\mathbf{v}} + \boldsymbol{\mathbf{c}}) = T(\boldsymbol{\mathbf{u}}) + T(\boldsymbol{\mathbf{v}}) \)
因此,3D点的旋转+平移是仿射变换,不是线性变换。
而齐次坐标通过升维,将仿射变换嵌入到高维线性空间中,使得整个变换可用单一矩阵乘法表示——这是其强大之处,但不改变其在3D空间中的仿射本质。
3.4 案例:绕 x 轴旋转 30° + 沿 y 轴平移 5 个单位#
3.4.1 定义案例核心参数#
旋转参数(绕 x 轴旋转 \( \theta = 30^\circ \))
绕 x 轴的 3×3 旋转矩阵为:
\( R_x(30^\circ) = \begin{bmatrix} 1 & 0 & 0 \\ 0 & \cos30^\circ & -\sin30^\circ \\ 0 & \sin30^\circ & \cos30^\circ \end{bmatrix} = \begin{bmatrix} 1 & 0 & 0 \\ 0 & \frac{\sqrt{3}}{2} & -0.5 \\ 0 & 0.5 & \frac{\sqrt{3}}{2} \end{bmatrix} \approx \begin{bmatrix} 1 & 0 & 0 \\ 0 & 0.866 & -0.5 \\ 0 & 0.5 & 0.866 \end{bmatrix} \)
平移参数
沿 y 轴平移 5 个单位,平移向量为:
\( {}^A \mathbf{p}_{B_o} = \begin{bmatrix} 0 \\ 5 \\ 0 \end{bmatrix} \)
齐次变换矩阵
\( {}^A T_B = \begin{bmatrix} 1 & 0 & 0 & 0 \\ 0 & 0.866 & -0.5 & 5 \\ 0 & 0.5 & 0.866 & 0 \\ 0 & 0 & 0 & 1 \end{bmatrix} \)
3.4.2 正确验证线性性:仅对方向向量(\( w=0 \))成立#
3.4.2.1 测试对象:方向向量(\( w=0 \))#
设两个方向向量:
\( \widetilde{\mathbf{d}_1} = \begin{bmatrix} 1 \\ 0 \\ 0 \\ 0 \end{bmatrix} \)(x 轴方向)
\( \widetilde{\mathbf{d}_2} = \begin{bmatrix} 0 \\ 1 \\ 0 \\ 0 \end{bmatrix} \)(y 轴方向)
缩放系数 \( k = 3 \)
方向向量的 \( w=0 \),因此平移项在变换中自动失效。
3.4.2.2 验证可加性(仅适用于向量)#
**第一步:计算 **\( \widetilde{\mathbf{d}_1} + \widetilde{\mathbf{d}_2} \)
\( \widetilde{\mathbf{d}_1} + \widetilde{\mathbf{d}_2} = \begin{bmatrix} 1 \\ 1 \\ 0 \\ 0 \end{bmatrix} \)
第二步:先加后变换
$ {}^A T_B \cdot (\widetilde{\mathbf{d}_1} + \widetilde{\mathbf{d}_2}) =
\cdot
= \begin{bmatrix} 1 \ 0.866 \ 0.5 \ 0 \end{bmatrix} $
第三步:先变换后加
\( {}^A T_B \cdot \widetilde{\mathbf{d}_1} = [1, 0, 0, 0]^T \)
\( {}^A T_B \cdot \widetilde{\mathbf{d}_2} = [0, 0.866, 0.5, 0]^T \)
和:\( [1, 0.866, 0.5, 0]^T \)
两者结果一致,可加性成立。
3.4.2.3 验证齐次性(仅适用于向量)#
**第一步:计算 **\( k \widetilde{\mathbf{d}_1} = 3 \cdot [1,0,0,0]^T = [3,0,0,0]^T \)
第二步:先缩放后变换
$ {}^A T_B \cdot (k \widetilde{\mathbf{d}_1}) =
\cdot
= \begin{bmatrix} 3 \ 0 \ 0 \ 0 \end{bmatrix} $
第三步:先变换后缩放
\( {}^A T_B \cdot \widetilde{\mathbf{d}_1} = [1, 0, 0, 0]^T \)
\( k \cdot ({}^A T_B \cdot \widetilde{\mathbf{d}_1}) = [3, 0, 0, 0]^T \)
两者结果一致,齐次性成立。
3.4.3 关于点(\( w=1 \))的说明#
若对点进行变换(如 \( \widetilde{\mathbf{u}} = [2,3,4,1]^T \)),变换结果为:
$ {}^A T_B \cdot \widetilde{\mathbf{u}} =
= \begin{bmatrix} 2 \ 5.598 \ 4.964 \ 1 \end{bmatrix} $
这正确实现了“旋转+平移”。
但不能将两个点相加(如 \( \widetilde{\mathbf{u}} + \widetilde{\mathbf{v}} \))来验证线性性,因为:
点的集合在仿射空间中不是线性子空间;
点 + 点 无几何定义;
虽然代数上矩阵乘法满足线性,但该性质不适用于点对象。
齐次变换矩阵在4D向量空间上线性,但其对3D点的作用是仿射的;线性性仅对方向向量(\( w=0 \)) 成立。
4 附录#
4.1 从“几何意义”和“代数性质”两个维度区分“点”与“向量”的本质差异#
4.1.1 从“仿射空间的定义”看:点的集合不满足线性子空间的条件#
线性子空间要求集合对“向量加法”和“标量乘法”封闭(即运算结果仍在集合内),但仿射空间中的点不具备这样的封闭性:
若将两个点的齐次坐标直接相加(如 \( \widetilde{\mathbf{u}} = [2,3,4,1]^\top \),\( \widetilde{\mathbf{v}} = [1,2,3,1]^\top \)),结果为 \( \widetilde{\mathbf{u}}+\widetilde{\mathbf{v}} = [3,5,7,2]^\top \),其齐次坐标的 \( w=2 \)(非1)。
此时该结果已不是“点的标准齐次形式”(点需满足 \( w=1 \),需除以2才能还原为点 \( [1.5,2.5,3.5,1]^\top \)),但“除以2”的操作本质是“齐次坐标的比例归一化”,而非线性变换要求的“无额外操作的封闭性”。
因此,点的集合不构成线性子空间,自然不能用“向量加法”验证线性性——这是仿射空间的固有属性,而非齐次变换的特例。
4.1.2 从“几何意义”看:“点+点”无实际物理含义#
在3D几何空间中,“点”和“向量”的物理意义完全不同:
向量(如方向向量 \( w=0 \))描述“位移”或“方向”,无固定位置,因此“向量+向量”有明确意义(如“向东走2米+向北走3米”,结果是“东北方向的合位移”);
点(如 \( w=1 \) 的齐次坐标)描述“空间中的具体位置”,有固定坐标,“点+点”的操作无几何解释——例如“北京(点A)+上海(点B)”,无法定义一个新的“位置”,这种加法仅能在代数上计算,却脱离了几何实际。
齐次变换的核心价值是“用4D代数形式表示3D几何变换”,但不能为了满足代数运算而忽略几何意义——因此强调“点+点无几何定义”,是避免“代数形式凌驾于几何本质”的关键。
4.1.3 从“齐次变换的线性性范围”看:线性性仅针对“4D向量”,而非“3D几何对象”#
齐次变换矩阵在4D向量空间中满足线性性(可加性、齐次性),但这种线性性是否适用,需结合“4D向量对应的3D几何对象”判断:
当4D向量是“方向向量的齐次形式”(\( w=0 \))时,其对应的3D对象是向量——向量本身属于线性空间,因此4D的线性性可直接对应到3D的线性变换(如旋转);
当4D向量是“点的齐次形式”(\( w=1 \))时,其对应的3D对象是点——点属于仿射空间,4D的线性性(如点的加法)会破坏“点的几何属性”(如 \( w \) 分量非1),必须通过“归一化”才能还原为点,而“归一化”不是线性操作。
因此,“齐次变换对3D点的作用是仿射的”这一结论,本质是“4D线性变换”与“3D几何对象属性”匹配的结果——线性性仅适用于几何意义上的向量,不适用于点。
4.1.4 点与方向向量的齐次变换对比案例#
为直观验证“齐次变换对3D点是仿射作用,对方向向量是线性作用”,以下通过“同一齐次变换矩阵”分别作用于点和方向向量,对比其运算结果与几何意义的差异。
4.1.4.1 齐次变换矩阵与测试对象#
4.1.4.1.1 齐次变换矩阵(延续前文参数)#
仍使用“绕x轴旋转30°+沿y轴平移5个单位”的齐次变换矩阵 \( {}^A T_B \):
\( {}^A T_B = \begin{bmatrix} 1 & 0 & 0 & 0 \\ 0 & 0.866 & -0.5 & 5 \\ 0 & 0.5 & 0.866 & 0 \\ 0 & 0 & 0 & 1 \end{bmatrix} \)
4.1.4.1.2 测试对象定义#
类型 |
齐次坐标(4D) |
对应3D几何意义 |
关键特征 |
|---|---|---|---|
点1(\( \widetilde{\mathbf{u}} \)) |
\( [2, 3, 4, 1]^\top \) |
3D空间中位置为 \( (2, 3, 4) \) 的点 |
\( w=1 \),描述“位置” |
点2(\( \widetilde{\mathbf{v}} \)) |
\( [1, 2, 3, 1]^\top \) |
3D空间中位置为 \( (1, 2, 3) \) 的点 |
\( w=1 \),描述“位置” |
方向向量1(\( \widetilde{\mathbf{d}_1} \)) |
\( [2, 3, 4, 0]^\top \) |
3D空间中方向为 \( (2, 3, 4) \) 的向量 |
\( w=0 \),描述“方向/位移” |
方向向量2(\( \widetilde{\mathbf{d}_2} \)) |
\( [1, 2, 3, 0]^\top \) |
3D空间中方向为 \( (1, 2, 3) \) 的向量 |
\( w=0 \),描述“方向/位移” |
4.1.4.2 对比1:“加法运算”的几何意义差异#
4.1.4.2.1 点的“加法”:代数有结果,几何无意义#
步骤1:计算两个点的齐次坐标之和
\( \widetilde{\mathbf{u}} + \widetilde{\mathbf{v}} = [2+1, 3+2, 4+3, 1+1]^\top = [3, 5, 7, 2]^\top \)
代数结果:得到4D向量 \( [3, 5, 7, 2]^\top \);
几何问题:该向量的 \( w=2≠1 \),不符合“点的齐次坐标标准形式”,若强行归一化(除以2),得到 \( [1.5, 2.5, 3.5, 1]^\top \),对应3D点 \( (1.5, 2.5, 3.5) \)——但这个点与原两点 \( (2,3,4) \)、\( (1,2,3) \) 无明确几何关联(既不是中点,也不是合位置),“点+点”的操作无法解释为空间中的任何合理位置关系。
步骤2:验证“先加后变换”与“先变换后加”的不一致性
先加后变换:用 \( {}^A T_B \) 乘以上述和向量
\( {}^A T_B \cdot (\widetilde{\mathbf{u}} + \widetilde{\mathbf{v}}) = \begin{bmatrix} 1&0&0&0\\0&0.866&-0.5&5\\0&0.5&0.866&0\\0&0&0&1 \end{bmatrix} \cdot \begin{bmatrix} 3\\5\\7\\2 \end{bmatrix} = \begin{bmatrix} 3 \\ 0.866×5 -0.5×7 +5×2 \\ 0.5×5 +0.866×7 +0×2 \\ 2 \end{bmatrix} = \begin{bmatrix} 3 \\ 10.83 \\ 8.562 \\ 2 \end{bmatrix} \)
先变换后加:先分别变换两个点,再相加
变换点1:\( {}^A T_B \cdot \widetilde{\mathbf{u}} = [2, 5.598, 4.964, 1]^\top \)(前文结果);
变换点2:\( {}^A T_B \cdot \widetilde{\mathbf{v}} = \begin{bmatrix} 1 \\ 0.866×2 -0.5×3 +5 \\ 0.5×2 +0.866×3 \\ 1 \end{bmatrix} = [1, 5.232, 3.598, 1]^\top \);
相加结果:\( [2+1, 5.598+5.232, 4.964+3.598, 1+1]^\top = [3, 10.83, 8.562, 2]^\top \)。
看似“结果一致”,但本质是“齐次坐标加法的代数巧合”——若将结果归一化(除以2),得到3D点 \( (1.5, 5.415, 4.281) \),而“先变换后加再归一化”与“先加再变换再归一化”的操作,均无任何几何意义(仿射变换不要求点的加法封闭),不能因此认为“点的变换满足线性性”。
4.1.4.2.2 方向向量的“加法”:代数与几何意义完全匹配#
步骤1:计算两个方向向量的齐次坐标之和
\( \widetilde{\mathbf{d}_1} + \widetilde{\mathbf{d}_2} = [2+1, 3+2, 4+3, 0+0]^\top = [3, 5, 7, 0]^\top \)
代数结果:得到4D向量 \( [3, 5, 7, 0]^\top \);
几何意义:\( w=0 \) 仍符合“方向向量的齐次坐标形式”,对应3D向量 \( (3, 5, 7) \)——该向量是原两个方向向量 \( (2,3,4) \) 与 \( (1,2,3) \) 的“合方向”,几何意义明确(如两个位移的叠加)。
步骤2:验证“先加后变换”与“先变换后加”的一致性
先加后变换:用 \( {}^A T_B \) 乘以上述和向量
\( {}^A T_B \cdot (\widetilde{\mathbf{d}_1} + \widetilde{\mathbf{d}_2}) = \begin{bmatrix} 1&0&0&0\\0&0.866&-0.5&5\\0&0.5&0.866&0\\0&0&0&1 \end{bmatrix} \cdot \begin{bmatrix} 3\\5\\7\\0 \end{bmatrix} = \begin{bmatrix} 3 \\ 0.866×5 -0.5×7 \\ 0.5×5 +0.866×7 \\ 0 \end{bmatrix} = \begin{bmatrix} 3 \\ 0.83 \\ 8.562 \\ 0 \end{bmatrix} \)
先变换后加:先分别变换两个方向向量,再相加
变换方向向量1:\( {}^A T_B \cdot \widetilde{\mathbf{d}_1} = \begin{bmatrix} 2 \\ 0.866×3 -0.5×4 \\ 0.5×3 +0.866×4 \\ 0 \end{bmatrix} = [2, 0.598, 4.964, 0]^\top \);
变换方向向量2:\( {}^A T_B \cdot \widetilde{\mathbf{d}_2} = \begin{bmatrix} 1 \\ 0.866×2 -0.5×3 \\ 0.5×2 +0.866×3 \\ 0 \end{bmatrix} = [1, 0.232, 3.598, 0]^\top \);
相加结果:\( [2+1, 0.598+0.232, 4.964+3.598, 0+0]^\top = [3, 0.83, 8.562, 0]^\top \)。
结果完全一致,且对应的3D向量 \( (3, 0.83, 8.562) \) 是“原合方向向量 \( (3,5,7) \) 经旋转后的方向”——既满足代数线性性,又符合“方向向量仅受旋转影响(平移项失效)”的几何逻辑,线性性验证有效。
4.1.5 为何差异如此显著?#
本质是“几何对象属性”决定“代数运算适用性”:
方向向量属于线性空间,满足“加法封闭”“标量乘法封闭”,因此齐次变换的4D线性性可直接映射到3D线性变换;
点属于仿射空间,仅定义“点+向量=点”“向量+向量=向量”,不定义“点+点”,因此齐次变换的4D线性性无法直接应用于点。
齐次坐标的“w分量”是关键区分标志:
\( w=0 \):自动屏蔽平移项(矩阵右上角平移向量与0相乘),仅保留旋转/缩放,适配方向向量的线性变换需求;
\( w=1 \):需叠加平移项,但“点的加法”会破坏\( w=1 \)的标准形式,导致几何意义失效,仅能体现仿射变换的“旋转+平移”作用,而非线性性。
4.2 从几何意义和数学定义两方面解释“点 − 点 = 向量”#
4.2.1 从几何直观看:两点确定一段“有向位移”#
用生活场景理解:
假设在3D空间中,点A是“客厅沙发”(坐标 \( {}^A \mathbf{p} = (2, 3, 1) \)),点B是“卧室床头”(坐标 \( {}^B \mathbf{p} = (5, 3, 1) \));
当我们从A走到B时,实际发生的是“沿x轴方向移动了3个单位”的位移——这个位移没有固定起点(可以从任何点出发沿此方向移动),正是“向量”的几何本质(向量只描述“方向和长度”,不描述“位置”);
而“点B − 点A”的计算(\( (5-2, 3-3, 1-1) = (3, 0, 0) \)),恰好就是对这段“从A到B的位移”的量化,结果自然是向量。
简言之:两点的差,描述的是“从第一个点到第二个点的移动过程”,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向量。
4.2.2 从数学定义看:符合仿射空间的公理规则#
在仿射空间的数学框架中,“点”和“向量”的关系由公理定义,核心规则之一就是:
**对任意两个点 \( P、Q \),存在唯一的向量 \( \vec{v} \),使得 **\( Q = P + \vec{v} \)
——这里的 \( \vec{v} \),就是“从P到Q的向量”,而将等式变形后,就得到:
\( \vec{v} = Q - P \)
对应到坐标计算(以3D直角坐标为例):
设点P的坐标为 \( {}^P \mathbf{p} = (x_1, y_1, z_1) \),点Q的坐标为 \( {}^Q \mathbf{p} = (x_2, y_2, z_2) \);
根据“点 + 向量 = 点”的公理,向量 \( \vec{v} \) 的坐标需满足 \( (x_2, y_2, z_2) = (x_1 + v_x, y_1 + v_y, z_1 + v_z) \);
解出向量坐标:\( v_x = x_2 - x_1 \),\( v_y = y_2 - y_1 \),\( v_z = z_2 - z_1 \),即 \( \vec{v} = (x_2 - x_1, y_2 - y_1, z_2 - z_1) = {}^Q \mathbf{p} - {}^P \mathbf{p} \)。
这说明“点 − 点 = 向量”是仿射空间公理的直接推论,是数学定义层面的必然结果。
4.2.3 从齐次坐标验证:计算结果符合向量的齐次形式#
结合之前提到的齐次坐标(点的 \( w=1 \),向量的 \( w=0 \)),也能验证这一结论:
设点P的齐次坐标为 \( \widetilde{\mathbf{p}} = [x_1, y_1, z_1, 1]^\top \),点Q的齐次坐标为 \( \widetilde{\mathbf{q}} = [x_2, y_2, z_2, 1]^\top \);
计算“点Q − 点P”的齐次坐标:\( \widetilde{\mathbf{q}} - \widetilde{\mathbf{p}} = [x_2 - x_1, y_2 - y_1, z_2 - z_1, 1 - 1]^\top = [v_x, v_y, v_z, 0]^\top \);
结果的 \( w=0 \),恰好是“向量的齐次坐标形式”,与我们对向量的定义完全一致——这从代数层面进一步证明了“点的差是向量”。
“点 − 点 = 向量”不是随意的规定,而是几何直观(位移)、数学公理(仿射空间规则)和代数形式(齐次坐标)三者统一的结果,它本质是用“点的位置差”描述“无位置的位移”,是连接“点(描述位置)”和“向量(描述位移)”的核心桥梁。
4.2.4 点与向量的核心运算规则对照表#
该表基于仿射空间定义与齐次坐标特性,梳理了点(P/Q)、向量(\( \vec{u}/\vec{v} \))的常见运算,明确结果类型、几何意义及关键注意事项,避免混淆。
运算类型 |
运算表达式 |
结果类型 |
几何意义 |
关键说明 |
|---|---|---|---|---|
点 + 向量 |
\( P + \vec{u} \) |
点(新点) |
从点P出发,沿向量\( \vec{u} \)(方向+长度)移动,得到的新位置 |
仿射空间的核心基础运算,唯一“点与向量结合”且有意义的操作,如“从A点向东走5米到B点” |
点 − 点 |
\( Q - P \) |
向量 |
从点P指向点Q的“位移向量”,描述两点间的方向和距离,无固定起点 |
结果向量的齐次坐标\( w=0 \)(自动满足向量形式),如“B点 − A点 = 从A到B的位移” |
向量 + 向量 |
\( \vec{u} + \vec{v} \) |
向量(合向量) |
两个位移的叠加,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/三角形法则,如“向东3米+向北4米=向东北5米” |
线性空间的封闭运算,结果仍为向量,齐次坐标\( w=0 \)保持不变 |
向量 − 向量 |
\( \vec{u} - \vec{v} \) |
向量(差向量) |
从\( \vec{v} \)的终点指向\( \vec{u} \)的终点的位移,可理解为\( \vec{u} + (-\vec{v}) \) |
本质是向量加法的延伸,如“向东5米 − 向东3米 = 向东2米”,仍符合线性空间规则 |
标量 × 向量 |
\( k \cdot \vec{u} \)(k为标量) |
向量(缩放后) |
沿\( \vec{u} \)方向缩放k倍(k>0同向,k<0反向,k=0为零向量) |
线性变换的核心运算,如“3×向东2米=向东6米”,保持向量属性(\( w=0 \)) |
点 + 点 |
\( P + Q \) |
无意义(非点非向量) |
无法定义“两个位置相加”的几何含义,如“北京+上海”不能得到新位置 |
齐次坐标计算结果\( w=2≠1 \)(非点)且\( w≠0 \)(非向量),违背仿射空间公理 |
标量 × 点 |
\( k \cdot P \)(k≠1,k为标量) |
无意义(非点非向量) |
无法定义“位置乘以标量”的几何含义,如“2×北京”不代表任何空间位置 |
齐次坐标计算结果\( w=k≠1 \)(非标准点形式),且无对应的线性/仿射意义 |
点 + 标量 / 向量 + 标量 |
\( P + k \) / \( \vec{u} + k \) |
无意义(类型不匹配) |
点/向量是多维对象(3D中含x/y/z),标量是一维数值,维度不匹配无法运算 |
代数上无法进行“多维向量与一维标量”的加法,几何上无任何对应物理意义 |
3条核心记忆规则
“点”只与“向量”发生“加/减”(点+向量=点,点−点=向量),点与点相加、点与标量运算均无意义;
“向量”可与“向量”进行加/减,或与“标量”进行乘法,运算结果始终为向量,符合线性空间规则;
齐次坐标是“结果是否有意义”的直观判断工具:点的\( w=1 \)、向量的\( w=0 \),运算后若\( w \)既非1也非0,则结果无几何意义。